兩位風格截然不同的音樂大師

M&M    

l   莫札特出生於1756年;馬勒則是1860年。兩位音樂家足足差了104年。

l   莫札特是古典時期;馬勒則是浪漫派後期。分屬不同時期,風格當然不同。

l   莫札特自小即是天才,作品廣泛包含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等…;馬勒算是後來居上,作品範圍較窄,幾乎都是交響曲,主業反而是指揮。

這麼不同的兩位,什麼因素讓音樂門外漢的阿家今天想一起介紹呢?

是奧地利與捷克,

是他們的浮沉際遇,

是偉大的歌劇與交響曲。

 

身世不同,待遇不同

莫札特是奧地利薩爾茲堡人,這位音樂神童因早慧與天才,26歲擺脫薩爾茲堡的主教後,在維也納受開明專制的皇帝約瑟夫二世支持,成為維也納宮廷的風雲人物。

馬勒對於大家可能就陌生的多,如果略通音樂的人可能以為馬勒也是奧國人。實則不然,馬勒出生於捷克的Kaliste小鎮,一個在波西米亞(捷克)的德語區的猶太家庭,這樣的背景讓他遭遇了不少挫折,甚至有此感嘆:

「在奧地利我被當波西米亞人,在德國人眼中我是奧國人,全世界卻當我是猶太人,無論哪個地方都勉強收容了我,卻沒有地方真正歡迎我,我是三重無國籍的人。」

不過,儘管馬勒有此不平之鳴,不容否認地在他36歲離開漢堡後,擔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監的黃金十年,確實是當時維也納最閃亮的一顆星,待遇也是歷來音樂家數一數二,因此有能力在奧地利的高山湖區置產,創建專屬於自己的作曲小屋。雖然晚成,但待遇比起莫札特有過之而無不及!

 湖區  

(奧地利高山湖區)

 

登峰之後的必然打擊

在巔峰過後,兩人也都無可避免地落入低潮。

莫札特因其費加洛婚禮歌劇中的諷刺與自由思想,以及人紅遭嫉的緣故,雖然歌劇首演成功卻遭維也納宮廷禁演,之後的唐橋凡尼一樣在維也納備受冷落,讓遭逢父親逝世厄運打擊的他,經濟狀況與身體都逐漸走下坡。

(片中的皇帝即為約瑟夫二世)

馬勒在維也納的後期,遭逢失去愛女與罹患心臟病兩大打擊後,創作出了第八交響曲,此曲無疑是馬勒登峰造極之作!他曾說此曲是天上之音,只是自己拿筆抄錄下來而已,完全不同於自己之前的七首都是貝多芬式般反覆修改與焦慮,反而像莫札特一樣是一氣呵成的。曲子在慕尼黑首演極度成功,馬勒卻早在3年前受強烈的反猶意識影響,被迫辭去職務,前往紐約大都會劇院任職。

莫札特是曲中的民主思想,馬勒則是因為猶太人的背景同在顛峰後備受排擠,令人不勝唏噓...

 

與布拉格的命運糾纏-城邦劇院

城邦歌劇院  

(布拉格城邦劇院)

 

莫札特曾說:「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布拉格是也。

因為當年相當自負的莫札特,創造了後來成為四大歌劇之一的「費加洛婚禮」。明明頗受歡迎卻遭禁演。這時同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布拉格張開雙手歡迎他,於城邦劇院首演造成全成轟動,莫札特在市民的歡迎下暢飲到深夜,他們的熱情讓莫札特在其後的演奏會上親自指揮這首提名為"布拉格"的D大調38號交響曲做為回報。甚至最後在離別之前接下了另一齣偉大歌劇的邀約-「唐喬凡尼」。可見在維也納懷才不遇的莫札特,在布拉格是多麼的受歡迎!布拉格的人民可以說比世界各地的人早一百年瞭解其音樂內涵。

(電影當年即在布拉格城邦劇院內拍攝)

 

馬勒與布拉格的淵源比莫札特更深。幼年的馬勒在家鄉的學校成績並不好,被爸爸送到布拉格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寄宿,就讀布拉格德語學校。可是馬勒並不快樂,因為這個寄宿家庭對他十分冷漠!讓本來就有些內向的馬勒更是封閉自我,還好半年之後爸爸發現狀況,趕緊將他帶回家鄉Iglau。後來開始成為指揮家的馬勒在紐曼接掌城邦劇院總監的邀約下,也曾回這裡擔任指揮。9月6日馬勒就與紐曼合作演出了莫札特當年在此首演的「唐喬凡尼」,獲得了很不錯的評價,名聲與事業也因此漸走上坡。布拉格雖給過馬勒不好的記憶,但更重要的是,布拉格的城邦劇院是馬勒指揮事業的踏腳石,在這裡馬勒證明了自己的指揮實力,為之後在萊比錫、漢堡與最重要的維也納黃金十年奠下了渾厚的基礎。

 

兩人的代表作與備受遺忘

在莫札特34歲絢爛卻短暫的歲月中,唐喬凡尼與之後的魔笛不僅具有其代表性,創作期間的緋聞逸事更是吸引人。在創作唐喬凡尼時,一直都是莫札特心靈支柱的父親去世了,之前因為一些細故未得父親諒解的他,得此噩耗當然是傷心欲絕!也把愧疚表達在唐喬凡尼被拖入地獄之火的最後一幕中。有人說劇中的大統領與唐喬凡尼就是他們父子的寫照,原始劇中的大統領最後一直威嚇著唐喬凡尼說:「悔改吧!悔改吧!」此劇可說是莫札特最被常演出,影響力最大的歌劇。

在此之後的莫札特命運坎坷,不僅支持者約瑟夫皇帝駕崩,自己的身體、經濟與演出都每況愈下,還好這時接下了魔笛這部德語歌劇,讓莫札特有了一線生機。但在演出魔笛的某個夜晚,有位黑衣人半夜忽然造訪,請莫札特譜寫安魂曲。此事給了他莫大的壓力,為此常在半夜趕工的莫札特身體更差了,到後來甚至質疑自己是否在譜寫自己的安魂曲,最後竟在譜寫的過程中去世。

 

(把莫札特逼出病來的安魂曲)

身文分文他竟落得只能下葬於市郊的平民公墓,而老天爺竟在送葬過程下起了滂沱大雨,匆忙下葬的結果是讓這位一代音樂大師的長眠之處消失無蹤。所以到維也納是找不到莫札特的真正墓地的喔!

MOZART  

(在中央公墓還是有象徵性的墓碑)

 

馬勒第八無疑是馬勒十首交響曲中規模最大也最受讚譽的一首,在慕尼黑首演時因演出規模達千人而有"千人交響曲"之稱。其中聲樂與器樂的完美結合是最經典的部分,首演後聽眾起立鼓掌達30分鐘,創下紀錄。

不過此曲雖然是馬勒的顛峰之作,創作的過程卻也是頗有曲折。先是寶貝女兒因病過世,與妻子艾爾瑪之間的關係也因此陷入僵局。之前馬勒在妻子反對之下堅持創作"弔亡兒之歌",雖然是為紀念他早逝的弟弟而作,後來卻被艾爾瑪認為是愛女過世的導火線。兩人的關係直到後來佛羅伊德的開導之下,以馬勒將此曲獻給台下的艾爾瑪才終於冰釋。

不過馬勒也在歐洲各地逐漸升起的反猶聲浪中,黯然辭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總監的職務,離開這個因他而重燃生機,再現輝煌的世界三大歌劇院。之後馬勒的影響力不再,一直到20世紀才重新被重視、被發現!其中原因除了馬勒的音樂超前了時代50年之外,其中知名指揮家伯恩斯坦在新大陸美國不遺餘力的推廣當然也是原因之一。

總之,馬勒生前說過的:我的時代終將來臨!在時間的洪流沖刷之後,這句話被徹底地證實了。今年2011年是馬勒的逝世一百週年,捷克與奧地利的相關慶祝活動相當多,捷克也為馬勒正名:他是捷克人!台灣今年也有他的相關作品演出,詳可洽兩廳院喔!

(馬勒第八-千人交響曲)

 

有的時候,當藝術家是辛苦的。

不被人理解的痛苦和自我懷疑的長期拉扯之下,有的時候反而造就出人類藝術史上的珍貴結晶。莫札特如此,馬勒亦是。畫家如一生只賣出一幅畫的梵谷、當代頗受批判的分離派大將-克林姆等一代大師也都是如此。

人心或許一時愚昧,但真正的價值遲早會展現的。

 

莫札特與馬勒

莫札特開啟了古典樂的黃金年代,音樂家地位大幅提升,音樂繼建築後與繪畫成為歐洲藝術的三大基石;馬勒則是古典樂的最後一位大師,從巴洛克以降的調性音樂發展到了極致,之後只能往無調性音樂發展,例如荀白克的十二音列,也有人發出了大師不在的感慨,因為20世紀就是注重"個性"的年代,已難再有統一的風格產生。

希望大家在遊歷奧地利與捷克的時候,別忘了欣賞一下莫札特與馬勒的作品,他們的音樂可都是具體展現了兩國整體文化在該時代的濃縮精華喔!

arrow
arrow

    麵糰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